![]() |
![]() |
|
![]() | ||
![]() |
返回首页 | 公司简介 | 服务内容 | 典型方案 | 产品介绍 | 联系我们 |
分析网络布线时的注意事项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建设与应用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但是,有些企业在组建网络时,往往很重视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核心级的网络设备,对网络布线不太重视,特别是布线细节问题容易被忽视,因此后期的网络维护难度大增,一些莫名其妙的网络故障接连产生,且网管无从下手、很难排除。
一、网络布线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认识了网络布线的重要性,我们才能在实际布线的过程中,让网线布置得更系统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对网络进行结构化、系统化布线可以让单位用户和个人用户充分利用迅速发展的技术,这些技术能对任一设备里的所有系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通过对网线进行系统布置,不但能够保证网络的灵活扩展性以及日后的可升级性,而且还能把以后所面临的系统维护工作量以及系统维护所需要的费用,都尽可能地控制在最低限度。
对网络线进行系统布置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为整个网络通信系统构筑一个工程性能良好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整个建筑或者整个通信系统的网络通信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通用性,同时又有非常好的性能价格比,例如根据相关才子介绍布线的经验统计,对整个楼层或者整个建筑进行系统布线可以使网络通信的维护人员降低到原来的一半。
由于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布线系统是一个有多元化功能的星形物理结构,它可以适用于不同拓扑结构的网络系统。只需在适当的节点上,进行一些配线上的变更,不需移动线缆和设备。因此一旦网络系统发生改变的时候,对网线进行合理化布置更能体现其自身的优势。
二、布线前规划设计的合理性
由于布线要考虑到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线之前,应该做充分地调查研究,收集相关的布线资料,例如需要布线的建筑物的设计图纸、布线需要考虑的事项以及细节等,同时应该综合考虑到布线的施工进度、应用需求以及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内容。
要是建筑物还在建筑之中时就进行布线的话,布线时就要根据建筑物的建筑设计要求、建筑物对布线、走线的具体需求来进行实施了,比方说提出上下楼层间走线的通道规格、预埋一些管道等等。
这些要求可以在建筑物的设计图中体现出来,以便在施工的同时就把一些布线在前期工程完成,免除许多后期施工的弊端,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合理易行。
如果是在已经建好的建筑物基础上与室内装潢工程同步进行综合布线的话,就应该根据实际观察分析并掌握现有建筑物的资料以及装潢设计情况进行综合布线。
三、三种布线方式
布线系统一定要从美观、实用、安全性来考虑,要求布线距离短而整齐,排列有序。具体方式有“田”字形和“井”字形两种:“田”字形较适用于环形机房布局,“井”字形较适用于纵横式机房布局,它的位置可安排在地板下,也可吊顶安装,各有特点。
(一) 地板布线。
最常见的布线方式,充分利用了地板下的空间,但要注意地板下的漏水、鼠害和散热,还应保证在每个机柜下方开凿相应的穿线孔和线槽。
(二)吊顶布线。
特别适合于经常需要布线的机房,此方式中包含各种电源布线、弱电布线,在每个机柜上方开凿相应的穿线孔和线槽,当然也要注意漏水、鼠害和散热。具体布线内容有:电源布线、弱电布线和接地布线。注意:电源线槽和弱电线槽之间的距离应保持至少5厘米以上,不能互相穿越,以防止相互之间的电磁干扰。
1、电源布线:
应根据整个机房布局和UPS容量来安排,在规划中的每个机柜和设备附近,安排相应的电源插座,插座的容量应根据接入设备的功率来定,并留有一定的冗余,一般为10A或15A。电源的线径应根据电源插座的容量并留有一定的容量。
2、弱电布线:
包括同轴细缆、网线和电话线等,布线时应注意在每个机柜、设备后面都要有相应的线缆,并考虑日后发展需要,各种线缆应分门别类捆扎且标记好。
3、接地布线:
接地是消除公共阻抗、防止电容耦合干扰、保护设备和人员安全、保证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重要措施。正确接地是获得有效屏蔽的关键,所有连网设备必须连接地线。在机房地板下应布置信号接地用的铜排,供各种接地需要,铜排再以专线方式接入该处的弱电信号接地系统。
(1)排除电磁干扰。
网线电缆使用镀锌线槽在地板下铺设,线槽应良好接地且与强电线路间距不能小于30厘米,同时将信息面板安装在办公墙面或抗静电地板上。
如果不注意排除“电磁干扰”,显示器、计算机主机都有可能受电磁干扰(显示器出现屏幕闪烁不停,计算机出现突然自动关机或无法启动故障)。
(2)防雷击。
虽然机房不需要单独设计防雷系统,但仍然要防止感应雷、侧击雷沿电源线进入机房损坏机房内的重要设备,因此在电源配电箱的进线处要安装浪涌防雷器。
(3)防静电。
机房地板应采用抗静电活动地板。需要单独设计一组新的接地极。
四、验收
网络布线完成以后,不仅要检验一下网络是否连通,还需要看看网络的传输速度是否达到网络产品的标称值,一个施工质量不好的布线将会在传输速度上大大折扣。
设计网络综合布线时,经常会遇到网络综合布线与用户需要的类型不一致的问题,这里将介绍网络综合布线在设计时对实际情况进行足够的分析,网络布线在不同的环境中不能一样,也不能全都不一样。
五、其他注意事项
网络综合布线不能全“一样”
电话网和计算机网布线在结构化网络综合布线中是实实在在的两大主流,某类产品适于哪个主流,不适于哪个主流,不能“全一样”。“全一样”技术上不合理,浪费资源,浪费资金,其后遗症也应该受到重视。
对“全一样”网路综合布线的思考
GB/T 50311《建筑与建筑群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的第3章指出,设计应当以用户对近期的实际需要和远期的计划要求为依据。我们不应立足于空想未来,被“可能会影响到未来”所吓,恐惧性地盲目投资。
厂家推出先进的产品是好事,但是我们不要一哄而起,盲目地跟着感觉走;不应以“水平布线不易改动”为由,就高不成低不就;要看到网络综合布线并没有“综合”,莫要跟着似是而非的概念走。
支持“全一样”的人说:不知信息点是用于语音,还是数据。我们说,在所有的设计方案中,信息点总数都是分别按语音点和数据点的数量统计而来。所谓不知,只不过是一种有意模糊而已。 例如某大酒店,客房:一个语音点,一个数据点;办公室:一个语音点,两个数据点。又如家居卧室,一个语音点,一个数据点等等。这样周全的信息点分布,究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需要语音信息点采用和高速数据布线一样的双绞线缆呢?大可不必,也不必采用和高速数据布线产品同是一家的产品。
也许极为个别的工作区,信息点可能具有不确定性,但是怎么可以将其视为全局,不惜高代价,采取“全一样”的作法呢?这种以一万应付万一的作法,仿佛傻瓜式很省心,然而作为设计不应该是这样。
纸上谈兵无意义
网络综合布线设备的应用已经趋向于:语音线的垂直段、水平段交接于卡接式模块;数据线的水平段直接与插接式模块端接,垂直段与水平段之间由网络设备相隔。如果要互换语音、数据信息点,就并非只是改接跳线即可实现;如果二者又不在同一机架上或者不紧邻,则更要动一番干戈,不会是“跳跳而已”。
由GB/T 50311的第3章系统设计可知,信息点的配置方式有三种:最低配置、基本配置和综合配置。最低配置是每个工作区1个信息插座,目前已越来越少见。这三种配置方式中,以基本配置为最常用,综合配置也是以基本配置的信息插座量作为基础配置。基本配置即一个信息插座安装两个信息模块,各支持语音和数据业务。既没有必要也没有人会在同一个插座盒内的两个信息点中,今天左侧用于语音,明天跑到配线间去改接跳线,变为右侧用于语音。也就是说,电话系统和计算机局域网系统,在结构化布线系统中是实实在在的两个系统,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
网络综合布线不能“全一样”
在计算机局域网中,光纤到桌面的应用也在逐渐增加。这些趋势都可以表明,想仅仅利用简单的跳线来实现语音信息点和数据信息点的互换,多是纸上谈兵,只不过是“全一样”布线的一时之计,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语音线呈现四不像
说是“全一样”,实为混乱,占据着“半边天”的电话布线,在一座座楼宇中非“语”非“数”,非“三”非“五”四不像,呈现畸形,成为噱头。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语音干线,在开始刮“全一样”风时说:因为干线不像水平布线那样不易改动,为了降低成本,所以仍然用大对数三类线缆。不禁令人发问:为什么不用大对数市话线缆呢,岂不更降低成本?为什么在建筑群中,各建筑物之间的语音干线采用了市话线缆,一进建筑物便要用三类线缆呢?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全一样”布线的语音干线渐渐使用了大对数超五类线缆,怎么与开始的说法不一致了呢?看来为了降低成本,实际上是因为那个时候大对数超五类线缆还没有面市,只是一时说说而已。
再来看看语音线的水平段,为什么语音信息插座也不像水平布线那样不易改动,却不用三类信息模块呢,不是也可以降低成本吗?处于水平位置的开放式办公室或区域布线,“全一样”布线者采用了超五类大对数线缆,线对容量的配置照顾了语音点:一对线/点。从这一“照顾”来看,“全一样”布线者似乎又明白了语音和数据的差别,意识到线对容量按“全一样”配置太浪费,便顾不得考虑处于水平位置的布线,还打算不打算改动了。
“全一样”用于语音的跳线也是不知如何是好,相当混乱。到底是用三类、还是用五类、超五类?用单对线,还是用多线对?用卡接,还是插接?尽管跳线不是那么不易改动,可总也有合理不合理、浪费不浪费等问题吧。
语音点和数据点布线,是结构化网络综合布线的两大主流,某类产品适于哪个主流,不适于哪个主流,不能一概而论。应当适度估计五类,五类系统是高速传输数据信息的主流技术,而不应当扩大为也是传输语音和低速(如:10Mbps)数据信息的主流技术,传输语音和低速数据信息的主流技术是三类。
语音信息点的另一端是中心的电话交换机,随着数据和语音整合技术的发展,电话交换机不会停滞待毙。语音信息点与电话交换机,二者息息相通长期共存。数据和声音整合技术应当是传输合并,使信息点减少,否则,“整合”意义何在?何况,真到那时,五类、六类等双绞线缆也未必能胜任,替代它的仍将是光纤,或者是未来的某种传输介质。
根据计算机局域网络的应用,把五类、超五类、六类双绞线接到数据信息点上,这正是不断开发双绞线新技术的目的,无可非议。如果把它们接到语音信息点上,到底是优化设计还是浪费,就应当认真分析。